AI歌手爆火,谁先坐不住了?

这段时间,“AI孙燕姿”这个名字,在 B站一炮而红,在 B站中,许多“孙燕姿”在网络上的翻唱视频,都被转发到了数十万次,有的还破了上百万次。

一张接一张的录像中,孙燕姿的脸在碟片中缓缓转动,播放着她的歌声,周杰伦的《爱在西元前》《发如雪》,刘欢的《好汉歌》,以及其他一些经典和流行的歌曲。

在孙燕姿的音乐录像带上,弹幕留言更添趣味。有人说:“这是中了十香软筋散的英雄所唱的,也有人说:‘能听得孙燕姿的歌声,此生不虚。’”

通过人工智能来模仿人类的声音,产生音乐,这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进展,但是也产生了很多问题。比如,用人工智能来翻唱一首歌,就会有版权方面的问题。

同时,人工智能的出现,也给文娱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危机,很可能在某一天,人工智能会代替他们的工作。

人工智能歌星火遍全网

孙燕姿,在现在的很多年轻人眼中,都是一个陌生的名字。

在2021年,一位十四岁的小网友,在 NGA论坛上发出了一条“我向你推荐一位不受欢迎的华语女歌星孙燕姿”的帖子,瞬间就被顶到了微薄的热搜榜上,让无数八九十年代的网友感慨,原来孙燕姿,也是00后眼中的“泪水”。

二十年以前,周杰伦和孙燕姿这两位“天王天后”,也曾带领过一代人的年轻时代。而现在,华语音乐最辉煌的年代,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,那些流行歌手的唱片,那些粉丝们的手机铃声,那些卡拉 OK间有些模糊不清的 mv,都成了许多人的回忆。

但是这个时候,人工智能又给孙燕姿带来了人气,重新成为了明星。

据很多粉丝说,孙燕姿的声音和她的声音很像,无论是她的声音,还是她自己的声音,都很有特点,几乎可以以假乱真。《发如雪》等 AI孙燕姿的翻唱让人很难分辨出哪个是真哪个是假,而《好汉歌》这首和歌手本身风格完全不同的歌,更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反差性,引起了网友们很大的玩梗欲望。

AI孙燕姿在粉丝和网民中引起的狂热,也在资本市场上掀起了一股热潮。5月11日,华策影业等与 AIGC有关联的影视公司以涨停收盘价报收,一些证券分析人士指出,一些从事经纪行业的电影公司,手中掌握着很多明星的版权资料,再加上 AIGC,一个互动版的人工智能明星将会诞生。

与此同时,该分析人士还表示,相比于之前的元宇宙浪潮, AIGC浪潮要“靠谱”得多,毕竟已经有了一个阶段性的进步。

人工智能“孙燕姿”的理论,就是用一个开放源码的语音模拟器,来搜集资料,然后再用它来训练。首先,我们要去除孙燕姿的伴奏,或者截取孙燕姿的访谈、谈话等视频,获得无伴奏的混响原声,再将原声输入到该模型中,经过训练,获得孙燕姿的音色模型,再将其转换成任意一首歌,最后再对其进行后期加工。

人工智能歌手的未来,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,除了娱乐节目之外,作曲家还能利用不同歌手的人工智能数据,制作出一段样本,让他们在听完一首歌后,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歌手。另外,音乐公司也可以为他们的艺人提供音乐样本,以获得收费。

人工智能技术同样给已去世的歌星和影星的粉丝带来了一份恩赐:他们可以用人工智能模拟死者的声线,让他们回忆起他们的歌声。

如今 B站上,已经有人将已故著名相声演员马三立的独角戏放到了网上,并在一个名为“SoVits AI”的开放源代码中,模拟出了马三立的一段视频。在这个片断里,马三立的头被电脑画出来,和他的衣服融为一体。

一开始,马三立便开口道:“我们这里很新奇,到处都是高科技,还有一些所谓的人工智能之类的东西,不过这些东西都是虚构的,并不是真实存在的,所以你可以在这里听听。”

许多网民希望通过人工智能“复活”更多已逝明星的声音,比如张国荣和黄家驹,通过语音建模,为他们写出符合自己个性的歌曲,或为他们自己的乐团唱出新的歌曲,使他们在逝去多年后,能以另外一种形式,再一次向歌迷们展现他们的风采。

人工智能的声音被误用,造成的结果将是非常严重的

虽然人工智能歌星的前途一片光明,“复活”一些已逝的歌星、演员也让观众们抱有极大的期望,但是这也有可能会牵扯到侵权的问题。此外,人工智能模仿语音还会引发一系列道德、法律等方面的风险。

科技的发展,远比知识产权的发展要快得多,从人工智能中抽取出来的歌手的声音,虽然不受现有知识产权的保护,但是,使用人工智能歌手进行翻唱,起码也会影响到原唱歌手和词曲作者的著作权。

根据有关的法律,除非著作权人声明,否则,对已经被合法地录制为录音制品的音乐作品进行翻唱、二次创作等,可以在没有获得著作权人许可的情况下进行,但应该按规定向其支付报酬。

孙燕姿的声音作为素材,也有可能被指控“侵权”。律师和学者们普遍认为,尽管声音、歌声不在版权保护范围之内,但是根据《商标法》,声音与文字、图案等一样,也是可以申请商标的。

此外,在《民法典》中,为避免声音因被混淆、被滥用、被冒用、被不正当使用而受到侵害,应参照《肖像权》对自然人声音进行保护。

至于要不要控告“AI孙燕姿”的制作人,那就由孙燕姿自己来定夺了,至今孙燕姿还没有在自己的微薄上作出任何回应。

此外,利用人工智能合成声音,也有可能对社会造成更多的法律及道德问题。

在通讯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,通讯欺诈已成为各国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。以往的电信诈骗,大多都是用短信冒充成年人,或者用手机冒充各种组织的员工,而现在,有了人工智能语音模拟技术,骗子们可以很轻松地模仿出熟人的声音。

在海外,人工智能话音欺诈事件时有发生。今年四月上旬,加拿大一群骗子使用人工智能技术,将受害人亲属的语音进行模拟,三天之内就将8位老人骗过。受害人称,这些诈骗犯用的是与所爱之人相似的声音,很难辨别。

想要拿到这些资料并不困难,骗子们可以通过黑客手段,或者非法收购情报,或者不停地打骚扰电话,用“广撒网”的方式弄到一些资料,再通过人工智能的培训,再进行一些剪辑,就能制造出与真实的声音。

除此以外,对人工智能声音的侵犯也会引起道德争议。比如,有人收集网红、主播的声音,经过人工智能训练后,用来提供软色情服务,这不仅违法,还会给用户的声誉和心理带来损害。

4月11日,国家网信办公布了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,一些法学专家表示,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,但今后还需进一步细化,明确各主体的责任,区分出模型服务商、内容制造者和发布者。

娱乐行业的创造者们开始反抗

对于人工智能的前景,不只是在法律学界,更多的还是在各种文化行业中,被 AI技术运用到了这一步,他们的饭碗都要保不住了。

最近,一款名为 ChatGPT的聊天机器人引起了广泛关注,其实质是一个大规模的预先训练好的语言模型,能够以人机对话的方式与人进行交流。

在各大社交网站上,都有网友发布他们和 ChatGPT的聊天记录,可以搜索信息,可以生成文案,还有人表示担心 ChatGPT的存在,会不会影响到以后“码字”的记者、编剧、作家,甚至是社会科学的研究者,都会因此失去大量的工作。

不仅是文字工作者,插画家,视频制作人,老师们也都在担心“饭碗”会被人工智能夺去。人们也许要花上数小时才能编辑好一段视频,或者画好一幅画,但是人工智能只要花上几分钟就能做到。

就目前而言,在人工智能还没有足够实力的情况下, ChatGPT还不至于与人“抢饭碗”。

一位历史学、艺术学方面的工作者对《价值星球》说,在尝试使用《标准 GPT》后,他感到“如释重负”,因为《标准 GPT》所能提供的培训资料相对较少。当他想要 ChatGPT为昆曲写一篇文章时,却发现他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。

另一名使用人工智能进行人像制作的网友,在自己交给人工智能的资料中,发现只有其中一张是自|拍,才能勉强辨认出对方的容貌,“但那人的脸上,却闪耀着诡异的星光,连眼睛都被扭曲了,看上去很吓人。”另外几张照片的效果就比较奇怪了,画面中的景物被扭曲成了一块块颜色,人物形象也被改造成了“纸片人”,充满了二次元的感觉。

但随着训练样本的增多, AI技术的不断进步,在未来, AI的确会对各个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:如果有足够多的训练样本,让 AI拥有更高的“学习能力”,那么它的工作将会变得更漂亮、更精确。

再者,许多文学、艺术创作的作品著作权都不归个人所有,而归公司所有。面对企业,个体的力量是如此的微不足道,以至于当企业将其作为培训对象时,创作者很难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自己的利益。

美国好莱坞的剧作家们,在这个潜在的危险面前,早已焦躁不安。五月二日,美国作家协会(WGA)在与影视、流媒体等公司的协商失败后,发起了一场大罢工,在要求增加工资的同时,也要求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做出一定的限制,比如禁止公司向人工智能提供剧本原稿,禁止对其进行“原创”的定义。早些时候,美国电影协会曾要求电影公司“保证不会迫使作家们重写人工智能所写的剧本。”

迪士尼,华纳,网飞等各大电影制作公司,网络视频播放公司,这些公司手里都拿着一块写着“作家工会罢工”字样的牌子,上面还写着作家们亲手书写的标语。

有些人提出了“AI没有灵魂”的口号,有些人则提出了“让人工智能取代管理人员”的口号,试图将这种冲突引向薪酬较高的其它领域;另一些人则以一种诙谐的口吻抱怨说:“我叫口译口译,结果口译写得很糟。”

现在,没有人能预料到这场罢工将持续多长时间。

在这次罢工以前,美国剧作家们已经有十多年未曾有过这样的“大罢工”。上次在2007至2008年间的大罢工,历时超过100天,给美国电影业造成了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,使得2008年度金球奖的颁奖仪式只能在获奖者名单公布的情况下取消。

WGA已经宣布,所有的 WGA会员将交出他们的收益,并且将不再写新的脚本,直到双方达成一致为止。这就意味着,如果不能在剧本作者的薪酬以及人工智能方面取得一致意见,那么好莱坞电影界现有的600多部电影可能会因此而蒙受损失,两万多人可能会因此而失业,损失可能会高达810亿美元。

近年来,无论是谷歌,百度,腾讯,还是华为,都纷纷在 AI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,到了2023年,很有可能就是 AI的时代,同时,各个行业对于 AI的关注也越来越多,生怕 AI会变成一个潘多拉的盒子,一旦被开启,会带来难以预料的结果。

很多专家都认为,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替代人的工作,它只能作为人的助手,协助人们完成一些比较基础的工作,比如校对、写字、剪辑视频、画图等,这些都是比较简单的工作,但是,真正的创造力却不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。就拿剧本这一职业来说,人工智能虽然能说得通顺,但是却很难从社会生活中获得灵感,写出新颖、发人深思的作品。

但是,无论在哪个行业,都有一个“二八定律”,那就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走到成功的顶点,获得更高的报酬,大部分人只是做着重复性的工作。

编剧一般都是根据剧情来写分镜头,插画师一般都是根据客户的要求来画画面,老师一般都是讲一些基本的东西,如果人工智能足够厉害,把很多基本的工作都给替换掉了,那还是会出现大量的失业。

《未来简史》的作者尤瓦尔·赫拉利(Yuval Herally)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“无用阶级”这一新观念,认为随着生物工程、人工智能等科技的不断进步,在将来,99%的人都会变成“无用的人”,他们永远也不可能比电脑、人工智能更有价值的工作。

赫拉利曾在一次访谈中表示,对于大企业收集用户数据,开发人工智能的前景,他曾表示过:“如果只有一小部分的精英掌握了数据,而大部分的人并不掌握这些数据,那么他们对你的理解,就会远超你的想象,他们能够预知你的行动,操纵你的思维,并替你做出决定。”

所以赫拉利要求让更多的人,而不仅仅是几个精英阶层的人受益于新科技。

科技的发展速度,远远超出了人类的学习速度。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,我们看到了许多不会用手机的老人,成为了“技术难民”,但人工智能的普及程度,却远远超过了智能手机。

新技术所引起的法律、社会、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。如果等到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,那就太迟了。在一项有可能改变人类命运的技术面前,他们必须保持警惕。

    关于本文章的作者介绍说明: 软盟智能,专注于提供一站式的软件开发服务!您将获得最前沿的技术支持和最专业的开发团队,欢迎咨询本站的技术客服人员为您提供相关服务!
    © 版权声明
    THE END
   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    点赞500 分享